我眼中的婚姻

《傲慢与偏见》是我今年以前最喜欢的一本书,我想很多人都看过这本书。当然,它的故事情节也很戏剧化。一个富有善良,待人傲慢却不失风度的黄金单身汉达西,喜欢上了一个与自己社会地位截然不相配的女子伊丽莎白。达西因为自己的傲慢而求爱失败。后来他改变了自己,迎娶了心上人伊丽莎白。


在这本书中,我非常喜欢作者运用的反讽手法。就比如说:伊丽莎白曾经赌咒发誓绝对不会嫁给达西,最后还是做了达西夫人。这种现实与人们主观臆测的截然不同的对比,更能够折射出人生哲理。书没翻到下一章,你永远不知道故事将会怎样发展。人生没有到某一个坎节,你也永远无法预设那个坎节的自己会如何应对。


此外,我最喜欢书中的这样一句话: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使人幸福,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。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柯林斯牧师和夏洛特的婚姻的。借以讽刺,没有爱情的婚姻只是一个储藏室罢了。

不过,书里却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婚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,因为作者一生未婚,她只有她想象中的恋爱,却从来没经历过真实的婚姻。


今年以前,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。因为它描绘了太美好的理想主义的婚姻和爱情,给我的少女时代带来了太多美好的梦想和期待。然而今年,随着父亲突然生病,我对于婚姻又有了不同的理解,它更为形象、具体和真实。


我想,任何人的婚姻都是以两个家庭的解体为代价,换来的新家庭的诞生。她从女儿变成妻子,他从儿子变成丈夫。他们从父母的家庭中解脱,学着组建自己的家庭。


我想,婚姻一定包含了那么三个阶段。

第一个阶段:新家庭手忙脚乱的建立,夫妻共同生活之初的浪漫。

没孩子之前,尚可时常浪漫的二人世界。慢慢的,年轻的伴侣们会因为周围亲戚朋友们的交谈,两人谋划或者是无意中就怀孕了,接着准备为人父母。

随着孩子的出生,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了婚姻的第二个阶段:三口之家的一地鸡毛,奶粉罐、尿不湿和兴趣班。

有孩子之后,她自然地从怀孕开始起就变成了妈妈,而他却需要等一等才能从丈夫转变成爸爸。她的购物车里从化妆品、新裙子到满满当当的奶粉、纸尿裤和孩子的玩具,她的朋友圈从姐妹聚会变成晒娃日常。他的时间表从周末和朋友喝点小酒,改成了接送孩子去兴趣班。他们学着自己父母的样子,尽量给孩子提供最好的,弥补他们少年时代未曾拥有的所有资源。就这样,孩子慢慢长大,他们的婚姻也迎来了第三个阶段。

第三个阶段:孩子成立家庭或者独立后,重新适应二人世界。

从前他们常常为了孩子或者是其它原因发生争执,然而在这个阶段,却吵也吵不起来了。彼此已经熟知了对方的缺点和性格,懂得了适时避让和互相包容。接着就是盼着孩子结婚,孩子生孩子,孩子的孩子长大。年轻的丈夫和妻子变成爷爷奶奶。他们互相照顾,互相搀扶着迎接可预料的未来,也共同承担雨露风霜和命运的玩笑。


婚姻以孩子出生前,孩子出生后,孩子独立后为横轴坐标点,划分成了三个阶段。我相信,这其中不仅囊括了我父母婚姻的三个阶段,也能让许多人看到自己婚姻的影子。


我眼中的婚姻从梦想到现实,从小说走进生活,逐渐变得更加真实、具体。

最后,附上我最喜欢的杨澜对于婚姻的一段话:“婚姻的纽带,不是孩子,不是金钱,而是关于精神的共同成长,在最无助和软弱时候,有他(她)托起你的下巴,扳直你的脊梁,令你坚强,并陪伴你左右,共同承受命运。那时候,你们之间除了爱,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,不离不弃的默契,共同孕育的成长,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。”

我把我剖析在这里,不是为了让别人理解我的,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忘记每一刻我走过的路、我的思考、我的感动。尽管那对大多数人来说,无关紧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