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经验

毕业已三年有余,回顾步入社会这三年,复盘一些分叉路上的选择以及识人处事的方法。仅供参考,放心食用。不一定有干货,只是纯经验分享。


第一、选择


无论是高考后选专业,还是大学毕业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。在经济有支撑的情况下,尽量选喜欢的,但不是周围人都认为体面的。尽量自己选,不盲目听从父母及长辈给的建议和指导。拿本人举例,选专业的时候,父母认为师范是铁饭碗,于是在一番循循善诱下,我选了师范专业。彼时,师范是热门专业,考编后进入事业单位,道路看着一片光明。当然,父母肯定也没预料到2020年后出生率大幅降低,吃人口红利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。我们这批青年教师终将面临空空如也的教室,也许也需要整日为了招生而奔波。甚至,有一些教师要面临着无班可带,在单位做后勤工作(食堂打饭、厕所保洁)。最终,只能在无限的内卷中不断被消耗。


举这个例子仅是在复盘自己的人生。诚然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,但是父母有父母视野的狭窄性,因为他们也仅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做出的判断。此外,不得不说实话,如果我不做老师,可能也无法碰到丈夫。毕竟在相亲的时候,教师是长辈们心目中儿媳妇职业的首选。


求职的时候,碰到的女性朋友们,大多都对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和希冀。But,all jobs suck.年轻的朋友们,所有工作都很倒人胃口。
在人生的分岔路口,无论选什么,都不会使自己百分百满意。纠结、犹豫、踌躇,最后选择原地不动,保持自己之前的选择,这是我们普通人的常态。别太焦虑了,我们都这样。北大硕博这样,二本毕业生,专科毕业生,不外如是。
佩服所有能在做选择时当下立断,快刀斩乱麻的所有人。


第二、发声


一定要勇敢的为自己发声,哪怕是把阴暗面的自己曝露在阳光下。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,都一定要为自己争取权益,勇敢的为自己说话,哪怕“我”只是少数人。哪怕“我”即将变成人群中不合群的人,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。这种发声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特立独行而刻意的吼叫,是接纳自我后的,自己给自己的底气。
由于有段时间我们两人去南京会见友人,快递因在电梯里未取,被邻居拿走。联系物业后,查到监控,模糊看出是同栋楼的邻居。我们在业主群问了是否有人拿错,未见邻居承认。直到拿出从物业处调取的监控截图,邻居才匆匆连夜上门还快递。
在生活中,为自己发声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。它代表了我们的边界感和容忍度,我们不必为了害怕显得自己不够客气、不够善良,而错过为自己发声的时机。更别等到一忍再忍以后,最后来一次情绪的大爆发,那只会让发声变成吼叫。当下认为侵犯到自己边界感的事,一定要当下沟通。


第三、关系


踏入工作岗位,周边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关系户。在工作中,人与人之间是全方位的资源竞争,个人能力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小的部分。最终我们都会明白,个人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资源,因为能力很难替代其他资源的作用。还是那句话,all jobs suck.最后一点,少说话,因为套话的大姐最喜欢新人。